—— 讀朱華忠老師《逆轉課堂》一書有感 (2012-12-16 08:06:45)
在不少人的眼中,初中非中考科目中的生物學科是一門“副科”,很多學校因為不涉及到考試,甚至都沒有專門的生物教師,讓其他教師兼著,以彌補他們工作量的不足。學生也很功利,面對這樣一門開卷考試的科目,願意在其中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不多。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江蘇省金壇市第二中學的朱華忠老師卻將他的生物課上的風生水起,不僅學生喜歡,學習的積極性高,參與的熱情高漲,而且自己還總結出了一套教學模式,並將教學經驗彙編成書。
說朱老師課上的有味道似乎不太確切,因為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他並不給學生講課,而是將授課的權利交給了班級裡的學生,自己多是坐在教室裡聽他們的講解,只是在一些關鍵點上或者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做一些點評和提煉。在別人看來,朱老師的這種做法或許就是“懶”的體現,但卻對習以為常的課堂運作模式給予了極大的衝擊,也讓學生從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和自信。
朱老師將自己的探索稱之為“逆轉課堂”。著力在教育過程中涉及的三對主要關係中做出“逆轉”:一是在教與學的關係上,以“學”為主,“教”為輔;二是在教育與育人的關係上,以“育人”為主,“教書”為輔;三是在師與生的關係上,以“生”為主,“師”為輔。美國蘭本達教授所說的一段話,是朱華忠老師設施“逆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座右銘:“一節課,你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活動,一半時間是老師活動,你是個及格的老師;如果三分之二時間讓學生活動,老師講解等活動只佔三分之一,這樣的老師是優秀的老師;你要是把時間都給了學生,老師只是幾句話點到而已,最後來個小結。最多佔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級教師。”
一、“快樂6+1課堂模式”
朱華忠所實踐的“快樂6+1課堂模式”,就是在每節課中,安排班級裡的6位同學擔任“小老師”,向全班同學講解當天學習的內容,最後再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具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確定“小老師”的人選。既要支持比較活躍的學生或者是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也要照顧到全體同學,讓班級裡的每一位學生都能輪到做“小老師”的機會。再搭配上堅持“三男三女”,讓不同性別的同學在課堂上都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第二步,“小老師”獨立備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給不同的“小老師”佈置各不相同的教學任務。第一位出場的“小老師”負責上節課的複習和本節課的引入;中間的四位“小老師”負責本節課不同知識點的講解;最後一位“小老師”負責總結、提煉本節課的要點。然後各自獨立備課,確定自己認為的重點或者是重要的知識點,並思考如何讓其他學生接受和認可。
第三步,教師指導“小老師”。通過檢查“小老師”的獨立備課,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情況,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情況,是不是能夠化解難點,是否能夠“活化”知識點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以指點,以利於學生完善教學方案。
第四步,“小老師”課堂授課。每個“小老師”都在三聲整齊的掌聲的鼓勵下走向講台,向同學們講解某一知識點,上課的形式和方式由“小老師”自己定。教師自己坐在課堂里當“聽課教師”。當然也“享受”和其他同學一樣的待遇,可以被“小老師”點名回答相關的問題。
第五步,學生補充相關知識。在六位“小老師”都講完之後,由班級同學補充一些“學生老師”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或者是遺漏的問題。或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在班級裡展開爭鳴和討論。
第六步,師生點評和完善。學生的點評,主要是對“小老師”的上課風格、上課的內容、提的問題的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價;教師的點評,重在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地為學生梳理知識的脈絡,加強學習方式的指導等。
朱華忠老師踐行“快樂6+1課堂模式”的教學實踐,基於如下“六個還給”:
把提問與質疑的自由還給學生;
把話語權還給學生;
把思考與想像的空間還給學生;
把認知與理解的過程還給學生;
把知識運用的機會還給學生;
把交流與分享的快樂還給學生。
二、幾點思考
朱華忠老師的教育實踐,是我在博客中閱讀安徽固鎮的一位校長的博文中獲知的。知道我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朱老師就給我寄來了《逆轉課堂:探索快樂學習之道》一書,讓我對他的教學實踐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如下幾點思考:
第一,關於課堂教學的改革
全國第八次課程教學改革已經推進了十一年,在這期間,確實有不少亮點呈現,但學校課堂教學的基本面貌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大量低水平的重複訓練,知識結論與解題模式的灌輸,強調記憶而不是強調理解,這些為追求“知識、技能紮實”、“學習高效”而形成的教學習慣,仍然隨處可見。課堂的沉悶、枯燥、被動、無趣正在使一批又一批學生遠離我們寫進國家文件中的那些教育目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措施在一級級地傳遞到基層學校的過程中,力量已經衰減了很多,如果基層的教師自己沒有改革的文化自覺,要想改變課堂教學的現狀是很困難的。
教師自己在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邏輯和習慣,他們能夠借助這些順利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任務。而改革總是要打破已有的習慣,充滿著風險,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以及改革的文化自覺,少有人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朱華忠老師顯然是一個有著堅定文化自覺的人,如何讓這樣的教師更多一些,是今天我們要破解的一道難題。
第二,關於課堂教學的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教學模式的確立,使得課堂教學有鮮明的節奏感,學生在這種熟悉的節奏中學習和生活,會有一種內在的和諧和穩定感,並體現出教學的有序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朱華忠老師踐行的“快樂6+1課堂模式”很有意義的。
當然,凡是都是有利有弊的,所有的課堂都採用相同的模式來進行,時間長了難免會讓學生有些疲倦。再說,對於新授課、實驗課、習題課……等不同類型的課型,均採取一種教學模式來應對,似乎也有問題。朱華忠老師對此已經有了一些思考,期盼他在今後的實踐中,能夠更具針對性地做一些探索,使得不同的課型有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
對於教師來說,針對不同課型建立起相應的教學模式是很重要的,有了一定的模式的積累,才有可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並提升教學的效益。在這個基礎上,突破模式的局限,確立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就成為可能了。
第三,關於教師的價值和作用
教師是否只有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讓學生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是否會弱化教師的作用?朱華忠老師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講台不是展現教師才華的舞台,教師的價值和作用就在於激發、喚醒學生內心探究的渴望,共同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快樂。
課堂上學生成了“小老師”,教師是否就沒有事情可做了?其實,教師自己要做的事情要比自己去講課要復雜的多。在課前,要關注學生的備課情況,要和每一個班級的“小老師”進行溝通,幫助他們梳理教學的思路;課中,要認真觀察“小老師”的教學狀態,記錄同學們的課堂反應,從中了解學生對知識把握的狀況,以便及時加以調整;課後,要進行大量的教學反思和整理,找出學生的優點、發現存在的問題,為後面的實施做好鋪墊……教師的工作量增加的不只是一點點。也正是因為如此的投入,才會有學生能力和教學成績的雙豐收。
關注和了解學生,在“逆轉課堂”的教學中,也變得更加現實了。為了幫助“小老師”,教師需要和班級裡的每一個孩子進行接觸、輔導;因為承擔教學任務,每一個學生都有在集體面前展示的機會……“目中有人”的教育實踐,在課程變革的過程中得到了實現。
《逆轉課堂:探索快 樂學習之道》朱華忠/著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1.6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2ec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