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琦瑜 2008.12.08
正確妥善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是所有人格教育、價值教育的基礎。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忌妒」,就學不會「包容」;
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憤怒與生氣」,就不可能學會「與人和平共處」;
如果我們不能克服「害怕」,如何成為一個勇於追求,真正「勇敢」的人?
而懂得「同理心」,更是所有美好德行的根本基礎。
親子共學,認識情緒
《我的感覺》系列是一套給孩子看的、圖畫書形式,關於情緒教養的書。一套共有七本,是美國長期從事兒童與家庭輔導諮商的治療師康娜莉雅.史貝蔓所寫。以兒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繪七種情緒發生的來由、感覺、可以怎麼自處等。適合三歲以上的孩子,和所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是一套適合「親子共學」的「親職教養繪本工具書」。
在台灣,大人和小孩都缺乏正確認知、處理、面對情緒和挫折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大學生,功課壓力大就跳樓,遇到情感的挫折就激烈的復仇:在網路上貼人家裸照、甚至以傷害別人的生命或自殘了結……。其實他們也多少反應了成人世界處理挫折和困難情緒的不成熟。
情緒教養有多重要?
提出EQ(情緒智商)理論一砲而紅的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曾經在他另一本專著作「怎樣教養高EQ小孩」中如是提醒:
「今天大部分對父母親所作的一般忠告,都忽略了情感的世界,反而是用撫養小孩的理論,來解釋孩童不端正的行為,至於構成這些偏差的情感,卻置之不理。無論如何,撫養小孩的最終目的,不應該只是要擁有一個順從聽話的小孩。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他們要自己的小孩將來品行端正,富有責任感,對社會付出貢獻,有能力在生命的旅途上做出自己的抉擇,可以將自己的才華淋漓盡致的發揮,懂得享受生命及其所帶來的愉悅,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成功的婚姻,並且也成為好的父母。」
在約翰高特曼多年的研究中發現,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單單只有愛是不足夠的,只有權威也難以達成。唯有父母以同理心來看待自己的小孩,有系統、有方法地幫助孩子處理負面的情緒,譬如憤怒、悲哀和恐懼,才能讓孩子從家庭中感受到愛與忠誠,孩子才懂得以同理心對待別人,進而養成孝順、責任感等美好德行。
用更有系統的方法幫助孩子學習與情緒相處
雖然「情緒教養」如此重要,但在台灣的教育體系內,我們從來沒有花時間學習過辨別與處理自己的情緒,總是透過跌跌撞撞,才稍有體悟。而歐美國家已經非常有系統地發展出從小教育孩子認知情緒、處理情緒的素材。《我的感覺》這套系列,正是最好的範例,值得引進台灣,給所有家長和老師參考。
《我的感覺》這套書,以非常簡單的、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讓大人和小孩能一起分享、感同身受我們生命中看似微小,其實影響巨大的「感受」。
這套書雖然不同於一般的故事性圖畫書,但是非常符合我們希望「親子共學」、讓家長一起跟著孩子透過閱讀解決問題,一起學習面對人生各種處境的想法。這套書也提供了完整的骨架,對有心的老師和家長而言,正好可以彌補現有素材的不足。對孩童的情緒教養,提供一個比較完整、清楚的邏輯和說法。
中文版也請了彰師大長期做家庭、兒童、親子諮商輔導的高淑貞教授提供更多「家長老師如何使用《我的感覺》幫助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的實用建議。
《我的感覺》系列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