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斯伯格症是什麼?

 

     今天週會特教組長,介紹關於亞斯伯格症.因為學生有些類似的特徵,

故特別查閱此篇文章.

 

他們可能是甲蟲和匈奴歷史的小專家,觀察力超強、一個可靠直率的朋友;同時也是有過度正義感、講話不得體,上課常愛打斷老師的小搗蛋。 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有哪些特質?我家孩子是嗎?

幼稚園溜滑梯前,不排隊的小明跟同學又吵了起來,忙得不得了還得跑來調停的老師沒好氣的說:「小明,你真的很奇怪耶!」小明正經八百的問:「老師,我為什麼奇怪,哪裡奇怪了?」一旁同學小花問:「老師心情不好,難道你看不出來嗎?」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小明是「真的看不出來」,他們無法察言觀色,常因此惹毛別人而不自知。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是自閉症的亞型,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的一種,主要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學習與生活適應困難,男女比約八比一。自閉症的主要特質是「人際互動困難」、「語言溝通困難」與「特殊╱過度執著的行為」。而自閉症亞型的亞斯伯格患者在人際互動上較主動,但技巧差;語言發展大致正常,但不擅於社交溝通;同時對特殊興趣的投入程度相當相當高。

過去關於全球亞斯伯格症盛行率調查是千分之零點五,但澳洲最新研究的數字飆高到將近六十分之一。因為台灣目前的亞斯伯格小朋友是領取自閉症身心障礙手冊,學校系統也沒有特別註明亞斯伯格症,因此無法確認台灣的盛行率。然而這幾年,無論在教學現場或是兒童心智科診間,亞斯伯格症的確診數字正以飛快的速度增加中。

和一般身心障礙的兒童相比,亞斯伯格的小朋友外觀完全無異常,生活自我照顧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他們在學校念的是普通班,認知能力並無明顯的落後,常常被誤認為白目、討人厭,很難取得同情,算是一種隱形障礙。他們雖然看起來沒有發燒,但其實是「燒在腹內」,真的不是故意的。

亞斯伯格症的特質變化度非常高,主要特質如下:

一、人際互動上:眼神不太注視對方。人際互動笨拙,出現很多不識相的言行,較自我中心。無法察言觀色、同理心很弱。很固定的黏幾個人,但又不懂得保持距離,有的親疏不分、剛認識就掏心掏肺。無法理解與遵守社會常規(如不肯排隊、玩遊戲要照自己的規則),無法依照情境表現適當的社會行為,融入團體有困難。

二、語言溝通上:語言發展比典型自閉症快一些,缺陷少,有的甚至發展得特別好,一口京片子,像小學究會說些難度很高的成語。但無法與人一來一往的自然對話聊天,因負面思考與自我中心的特質,常說出惹人厭、甚至刻薄惡毒的話語。語言上的抽象類比與連貫的能力不好,不懂隱喻,聽不懂轉彎的笑話,與人對談常會滔滔不絕說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一般的認知和語言能力都在中等範圍,資優的比例也比自閉症高。

三、特殊行為上:他們有特殊或固著狹隘的嗜好,對事實性的學科(如數學、歷史、天文)與事物(如捷運、昆蟲)非常有興趣與天分,其他沒興趣的事物很難引起他們的動機。生活習慣上固著程度很高,如走固定路線回家、到賣場去就非買冰淇淋不可;知覺系統非常靈敏,噪音稍微大一點就受不了,只吃某些味道的食物;好惡與道德感非常強烈,停車絕對不能超過白線一點點,媽媽換髮型會讓他們抓狂。

亞斯伯格的孩子常負面思考,容易情緒不穩定或遷怒他人。怒氣一爆發,連自己也控制不了,也搞不清楚為什麼生氣,挫折忍受力相對偏低。因為他們融入團體有困難,因此在進入學校後較容易被老師發現。學前的亞斯伯格小朋友較喜歡自己玩、自己學東西,也有許多因為協調能力差而無法順利學寫字、做體操的例子。學齡的亞斯伯格孩子則常是小小糾察隊,愛糾正別人,不受同學歡迎,甚至有些孩子在校長期被排擠、被責罵,飽受挫折而拒學。

很多家長看到這些特質描述,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亞斯伯格,但孩子必須符合這三大特質,並經過審慎診斷才能確診。若是單點的吻合,只能說是他們具有亞斯伯格的「特質」。

亞斯伯格的孩子其實很辛苦。過度偏執的喜好,不會變通的思維習慣,真實而無修飾的表達方式,成了與人互動的障礙,一輩子都要學習對他們來說很困難的社會技巧。因為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遇到新的情境他們就慌亂不知所措,導致一些讓人困擾的行為。

亞斯伯格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進行早療,透過適當的環境刺激與引導,以及持續的社會技能訓練,漸漸改善人際關係,也能大大減低他們受挫的經驗。在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期待能融入團體、結交朋友。(下期預告:如果孩子是亞斯伯格症,怎麼辦?)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簡介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全國第一個由專業人士成立的訓練機構,以服務心智障礙孩子為宗旨,每月訓練千餘位學員。提供幼兒早期療育、成人生活自理、技藝陶冶、就業輔導、住宿安養等,提供心智障礙者全人服務。

適合家長閱讀的亞斯伯格書單

《200個亞斯伯格症教養祕訣》,出版/智園

 

17期 挫折忍受力

《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出版/智園

《圖解亞斯伯格症 有效提升孩子人際力》,出版/新手父母

《泛自閉症者的社交能力訓練》,出版/書泉

 

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到什麼

 

 

孩子若生活於 〔鼓勵〕 中,他學會 〔努力不懈〕 。

孩子若生活於 〔尊重〕 中,他學會 〔自制〕 。

孩子若生活於 〔接納〕 中,他學會 〔喜歡自己〕 。

孩子若生活於 〔包容〕 中,他學會 〔不苛責〕 。

孩子若生活於 〔寬恕〕 中,他學會 〔體諒〕 。

孩子若生活於 〔信賴〕 中,他學會 〔看中自己〕 。

孩子若生活於 〔慈愛〕 中,他學會 〔關懷別人〕 。

孩子若生活於 〔互助〕 中,他學會 〔貢獻〕 。

孩子若生活於 〔民主開放〕 中,他學會 〔獨立思考〕 。

孩子若生活於 〔公平〕 中,他富有 〔正義感〕 。
 
相反的:
孩子若生活於 〔批評〕 中,他學會 〔譴責〕 。

孩子若生活於 〔嘲弄〕 中,他學會 〔自卑〕 。

孩子若生活於 〔貶抑〕 中,他學會 〔退縮〕 。

孩子若生活於 〔打擊〕 中,他學會 〔喪志〕 。

孩子若生活於 〔羞辱〕 中,他學會 〔罪惡感〕 。

孩子若生活於 〔歧視〕 中,他學會 〔心懷敵意〕 。

孩子若生活於 〔偏見〕 中,他學會 〔自暴自棄〕 。

孩子若生活於 〔忽視〕 中,他學會 〔冷默〕 。

孩子若生活於 〔冷漠〕 中,他學會 〔自私〕 。

孩子若生活於 〔拒絕〕 中,他學會 〔否定自己〕 。

孩子若生活於 〔孤獨〕 中,他學會 〔不合群〕 。

孩子若生活於 〔控制〕 中,他學會 〔怯弱〕 。

孩子若生活於 〔競爭〕 中,他學會 〔計較〕 。

孩子若生活於 〔懲罰〕 中,他學會 〔逃避〕 。

孩子若生活於 〔財務攏絡〕 中,他學會 〔貪婪〕 。

孩子若生活於 〔過度保護〕 中,他學會 〔依賴〕 。

孩子若生活於 〔放任〕 中,他缺乏 〔自制力〕。

 

 

 

 

先釋放情緒 孩子自然能恢復理性

文/ 李珊

「零體罰時代」,校園的管教挑戰的確艱鉅,其中制度面的改革、社會文化的遽變,都不是老師個人能著力的,所幸近年來許多體制內外的老師和民間團體,以高度的教育愛,透過重新定位老師的角色,發展新時代的管教策略和方法,的確掙脫了打罵教育的綑綁,走出一片新天地。

 

從北到南,台灣校園內的管教實驗已如火如荼展開:宜蘭有一群中小學老師,透過溝通、諮商專家陳怡安 教授倡導的「意識會談法」,長期以讀書會方式操練「有效對話」,先改變自己,並和觀念投契的老師互相支持,再應用這套「心法」和學生互動,目前有多位老師都在自己學校播撒「生命對話」的種子。

 

台中市「21世紀教育協會」是理念倡議的團體,從早期推動零體罰、「愛的校園」系列活動,到「親師生三贏」系列講座,引起廣泛迴響,許多老師、家長重新反思教育,也付諸改變的行動。

還有一位專職媽媽李志彬,決心擺脫自己「情緒無法控制、打罵完小孩又痛苦不已」的循環,尋遍各種心理諮商、教育方法,經多年摸索、實驗,終於脫胎換骨。

她綜合各家精華和自己親身體會,編撰成一套《不打不罵怎麼辦?》教材,長年在坊間開課推廣,許多老師學了這套溝通方法後. 「從此不曾打過小孩」。

其他還包括北市開平餐飲學校校長夏惠汶. 在學校內推動的「老師心念轉變課程」、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的「愛你一輩子守護團」等等,綜合各家觀念、作法,可歸納出幾個共同原則:

管教守則.1:先處理情緒「當我們在打罵孩子時是否想過,我是真的在幫助孩子,還是只是在發洩『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的憤怒和挫折?」

李志彬表示,如果自己的發洩大於對孩子的實質幫助,就應該要自我探討、面對自己的潛意識。

「情緒管理不佳的人,其實非常不適合當老師。」

教小學30 年、目前退休轉往大學兼課的張麗華認為,老師是一種很獨特的工作,學生如一張白紙,老師每天與他們朝夕相處,影響力和殺傷力不可小看,老師情緒失控的一個動作或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台北市長郝龍斌在「9巴掌事件」後受訪表示,他小學音樂課曾在唱〈西風的話〉後,不明就裡地被老師連甩6個巴掌,讓他幾十年來視唱歌為畏途。

除了老師要管好自己的情緒,當察覺學生有情緒時,也得先釋放孩子的情緒,孩子才可能理性思考、調整觀念。

李志彬在指出,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或師長若用責備、教訓、威脅,甚至批判、侮辱方式教小孩,長期下來導致孩子叛逆、頂嘴或畏縮沒自信;而用建議、稱讚或說大道理的方式,孩子不見得聽的進去,或者知道卻做不到。

就算孩子採納大人的意見,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思考的機會。

她主張,「傾聽」是最好的釋放情緒策略。

午休時間,輔導室中聚集了各班級過動、情緒障礙等症狀的孩子,外聘老師正在進行諮商輔導,老師以《國王的新衣》的故事帶領孩子討論表達意見的方法。

「懂得傾聽,孩子自然願意把心中的話告訴你,孩子覺得被了解、接納,情緒會藉著『說』而釋放,父母師長繼續做聆聽的回應,更深層的情緒會被釋放出來。」

李志彬說,在聆聽、回應的過程中,大人完全沒有出意見,孩子的情緒走了,理性恢復,最後自己會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

管教守則.2:對話、分享取代說教情緒管理好、避免師生間擦槍走火,這固然是管教成功的第一步,但教育的目的畢竟在於「將學生帶入正軌」,若缺乏有效的輔導管教策略,仍是徒勞無功。

2010年剛退休的宜蘭竹 林國小老師宋慧慈表示,最好的輔導管教應是「用好的提問來啟動學生動腦思考」,這比一味訓斥、直接灌答案更重要。

無奈目前 許多 老師對頂撞、說謊、打架等偏差行為的處理模式,還停留在「糾正」、「制止」,若覺得難以招架或需要暫時「隔離」送到訓導處時,通常也是罰站或訓斥一頓而已,孩子還是學不到什麼。

她以導正孩子說話「白目」的習慣為例,老師光責備不會發生作用;她會藉著童話《國王的新衣》的討論和孩子對話,引導孩子去想: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想「吐槽」又不希望傷害別人或被處罰的話,應該怎麼說?進而引發孩子思考:怎樣說「對事情有幫助的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什麼是「風涼話」,什麼又是「放馬後砲的話」,還會以戲劇、遊戲等方式,把新的觀念內化到生活中。

一旦「打孩子」的方便法門被堵死,有心的老師自然會另闢蹊徑,各種方法也將應運而生。

例如有些老師就以分享生活經驗、價值觀來取代過去的「說教」管教法。

管教守則.3:把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以管教嚴格出名的台北市私立延平中學「數學名師」俞明村,幾年前為了處理自己和兒子間的衝突,參加全國家長聯盟「愛你一輩子」課程,才恍然大悟什麼是教育,開始看到兒子的優點,不再因成績不好而揮棍打兒子。

連帶地,他對學生的態度也從以往的強勢管理變成亦師亦友,他經常和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以幸福為目的」哲學,教導學生有效的讀書方法、追女朋友的秘訣,對數學考15分的同學,則放下數學老師的本位思考,反倒鼓勵他朝喜歡的歷史科精進。

上課規則若由孩子自訂和簽名同意,更能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管教守則.4:親師同一陣線

多位老師都表示,孩子的偏差行為往往反映出他們在家庭得不到愛、了解、肯定的空虛和不滿,老師若能補足這一塊,孩子知道還是有人關心、肯定他,就會卸下心防,其他問題就好處理了。

李志彬則建議,老師若無法付出太多時間,可以邀請一些具輔導技巧的愛心媽媽,每週一次來聆聽孩子心聲,通常不用一學期,就會發現孩子的轉變,而且是從內心轉變,比打罵教育的口服心不服事半功倍多了!

 

回到教育本質

「其實校園的體罰或管教失能問題只是表象,根結在於我們一直忽視教育的真正意義,」

21世紀教育協會理事長倪顯光點出問題核心,若是老師都能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教育的目的絕不只是課業升學、常規訓練,而是要幫助孩子把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有能力解決問題、面對未來,則所謂管教衝突其實是放錯了重心。

「而在變化快速的21世紀,孩子的核心關鍵能力是什麼?」

她問,10~20年後學生長大,將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新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面對目前無從逆料的世局變化,他們是否擁有積極心態並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

是否已培養「應用創造」、「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都是遠遠超過管教的範疇。

「管教」只是「教育」的入門第一關,有的老師在門外徘徊、迴避,有的老師跨不過門檻而重摔一跤,有的老師卻善用方法輕巧越過、終而登入教育的殿堂。

勇於挑戰自我的老師們,盍興乎來!

《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1月號

 

孩子閱讀流利,讓大腦更活化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 閱讀是靠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 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一位家長在我演講完後到講台前來問:「 新加坡為什麼要求父母在孩子18個月大時,就要唸書給孩子聽? 他又聽不懂,唸了不是白唸嗎?」 很多父母臉上也有同樣疑惑的表情。其實只要是教孩子, 都不會白費力氣的。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 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 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 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 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 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 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 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 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 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 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 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 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 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 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 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 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

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 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 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 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 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 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 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 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 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 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 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 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 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 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 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 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得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 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 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 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 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 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 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 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 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

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 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 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 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就像音樂, 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 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 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 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做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 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 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

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 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

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 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作者:洪蘭

看見59分的機會: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信心教育

 

◆97學年度卓越校長 吳順火──

商業周刊1096、1110期封面人物 ,「來自放牛班的校長」特別報導!

 

幫孩子找到對的位置,看見他們每一種可能!

 

一位來自放牛班的學生,

在40年後獲選為卓越校長。

他不在乎孩子只考59分,

卻認為人生只要贏一次就好。

 

在學習的道路上,吳順火跌倒也迷失過,

但他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為終身奉獻小學教育的卓越校長。

 

他以自身一路走來的經驗,深信只要找到孩子「對」的特質,終究有贏一次的機會,

無論是放牛班的學生、還是看似愛搗蛋的孩子,

只要給予足夠的「信心」,就能激發向上的原動力。

 

你煩惱孩子每一科成績都不好,擔心他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忙著讓孩子去補習,卻換來:其實你不懂我要的是什麼?

閱讀本書,你會了解:該如何賞識孩子的優點,找出他們的天生智慧,

打造「機會」的鑰匙,開啟通往「信心」的大門。

 

來自放牛班的校長,

40年前他不放棄自己,

40年後他也不放棄每一位願意學習的孩子。

 

對於孩子,他採取信任、等待的教養態度,開明但不放縱,即使孩子的成績不好,也希望他們能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並尋覓適合的老師讓這專長發揮到極致。

 

他跟孩子說:「我尊重你們每一個決定,當你們需要我的時候,我會永遠在這。」

 

對於自己,他曾經是填鴨制度下的犧牲者,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但他卻在國四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並在每一次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奠定自己「全人教育」的信念。

 

對於學生,他贊成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目的不是「贏」,而是「學習」的過程。他倡導考前不用複習的觀念,認為孩子只要在課堂上理解、學會了方法,能夠分析、應用就能無往不利。

(資料來源:城邦讀書花園網路書摘)

 

 
 

T型人才養成計畫

 
史丹福大學工學院現在非常重視培養「T型人才」,在教材與教學方式上都有深遠長期的調整。那麼,已經在市場上就業的職場朋友們,或許沒有機會再回到學校接受新的教育,他們該用什麼方法也讓自己能夠擁有混合多元的本事與領導力呢?
  
我們這些創業投資者,很早就體會,今日的知識與資訊,每天爆發性地多元成長,不管你曾經在多棒的大學讀書,四年的教育絕對是不夠的。

邊做邊學 實務經驗最重要

絕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會告訴你,在大學裏頭真正學到的只是做學問的態度與獨立思考的本領,其他日常所需的技能與知識,都是就業以後每天打帶跑、邊做邊學的。

T型人才除了縱深的專業本事以外,也要有寬廣的創造力與創新力。工程師要嘗試瞭解財務人員的內容,銷售人員要瞭解工程管理的基本道理,科學家不能說因為自己是科學家就不懂理財經營管理。

所以再進一步說,T型人才的標準,大概就是要求你能夠在精深的專業上,在工作過程中與生活裏,自己設法再追求與增加寬廣的多元涉獵。以下有個有趣的例子:

有一所美國的首選常春藤大學,不久之前也作了一場大型的T型人才培訓。他們將近百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集合起來,開始研討如何協助改善偏遠貧窮地區初生嬰兒因缺乏妥善設備而易早夭的現象。

與會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很快就想到,他們可以製造一個移動式的保溫孵化器,既便宜又可以大量複製,分送到貧窮偏遠地帶;財務專家就提供各種小型貸款的方案,幫助各個地區採買;銷售人才就列出完整的計畫,幫助這個產品可以無遠弗屆地分配送達。

在這個過程裏,大家從各說各話,到後來互相學習對方的專長,這個案子不但成為一項成功的學術討論案,今天已經是一家努力耕耘的公司了!

團隊切磋 謙虛學習再蛻變

在這個大團隊裏的所有專家,經過數周的互相切磋以後,共同得到一個結論:他們與不同行業的專家長期共事後,從不同領域裏謙虛學習的過程,明顯感到自己重新蛻變,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再創造「Re-Invent Oneself」。

所以,新人才的培養,著重在縱深的本業,加上多元化、創造力、創新力的鍛煉。

但這個目標,大多都不是、也不能依靠在教室或課堂上課達成,更不是某一個人可以醍醐灌頂就將你教會。新人才的培養,應該是要從日積月累做到這幾樣事情,才可能成功 。

不斷改造 建立深廣新思維

一、心態的培養:每個人都有熱情與好奇心,尤其年輕人初生之犢更是熱血沸騰與充滿幹勁。但是日子久了,大家都會遭到磨損。如果從一開始,你就將「不斷的再學習與不斷的自我再造」,視為必然的途徑,那麼你絕對不容易被消磨損耗,而可以永遠年輕。

二、寬廣的接受:當我們將五個不同行業的人放在一起,他們比較不會立刻跟隨或盲從。在經過磨合之後,他們會逐漸發現,別人多的是自己沒有的東西,不一樣的別人原來有這麼多可以教我們的東西,於是終於體會人我之間的差異。

三、崇高的理想:創業家的根本,在於一個「我可以改變世界,我可以讓這個世界更好」的信念。T型人才多元化、創造力與創新力的基礎,也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信念。你不再只是一個獨善其身、只知道把自己小範圍裏的工作做好的人。你將會逐漸蛻變為一個悲天憫人,充滿雄心萬丈的大人才!

亞洲的企業主們,我奉獻一句很簡單的話:你的未來,就是你身邊的人才!(Future = Talents),你們一定要好好發展一套自己培養新人才的百年大計啊!

 

【經濟日報/林富元/20110426】

4歲以後兒童自理能力台灣輸美國

更新日期:2011/05/09 09:55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你家小孩上小學後,會不會自己綁鞋帶、扣鈕扣?台大醫學院調查國內八歲以下孩童生活自理能力,四歲以後,國內孩童普遍落後美國兒童。專家分析,國內家長過度保護小孩,加上媽媽多為職業婦女,傾向直接幫孩子料理生活瑣事,孩童普遍不會自己穿鞋襪。

主持這項研究的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曾美惠說,不少家長都有類似困擾;一名幼稚園孩童的媽媽提及,「孩子肚子餓了,根本不知道冰箱裏有食物。」

原來,這位媽媽每次都把餅乾、牛奶等食物,直接擺在孩子面前。甚至有媽媽坦言,「孩子快要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擤鼻涕。」孩子早已習慣等菲傭拿衛生紙幫他擤鼻涕,沒了菲傭和衛生紙,鼻涕就會一直流。

為了解國內一般兒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曾美惠針對全台廿多家托兒所、幼稚園和小學進行調查,共有四百九十四名八歲以下小朋友接受「兒童日常功能量表中文版」(PEDI)測量。項目包括評量孩子自我照顧技能、移動和社會功能三領域,並搭配照顧者(父母)協助量表,計算孩童在日常生活和獨立發展的能力。

所謂「兒童功能評估」,幾乎涵蓋吃喝拉撒睡,例如是否能自己獨立進食、扣鈕扣、拉拉鏈、綁鞋帶、過馬路、上廁所擦屁股等。相較於美國同齡兒童,她發現,除了移動能力外,四歲以後,台灣兒童普遍落後美國兒童。

她認為,台、美兒童生活自理功能差異,顯示家長教育孩子時價值觀、態度不同,台灣父母較注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業表現,對日常生活發展較不重視。

調查還發現,受測兒童的媽媽,百分之六十八是職業婦女。曾美惠強調,國內生活步調緊張,許多職業婦女為了趕時間,孩子上學的書本、文具都由大人備妥。另外,百分之八的家庭聘有外傭,由外傭打理日常瑣事,根本沒有給孩子練習機會。

培養有思考能力的學生

~~尼爾斯‧波爾(1922年諾貝爾獎)(IngHsieh)
 

 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不給他詢問解惑的機會,那他得到的不是「教育」只是「教訓」。

 

培養有思考能力的學生  才會有創造未來的國家

核子物理學之父歐尼斯特 拉瑟福當他在擔任皇家學院校長時,有一天接到一位教授打來的電話: 「校長大人,我有個不情之請,要拜託你幫忙。」
 「大家都是老同事,幹嘛這麼客氣?」
 「是這樣的,我出了一道物理學的考題,給了一個學生零分,但這個學生堅持他應該得到滿分。我和學生同意找一個公平的仲裁人,想來想去就閣下你最合適 ……
 「你出的是什麼題目?」
 「題目是: 如何利用氣壓計測量一座大樓的高度?」
 「校長大人如果是你怎麼回答?」
 「還不簡單,用氣壓計測出地面的氣壓,再到頂樓測出樓頂的氣壓,兩壓相差換算回來,答案就出來了。 當然也可以先上樓頂量氣壓,再下到地面量氣壓。只要是本校的學生都應該答得出來。」
 
 「對,你猜這個學生怎麼答?他答說:先把氣壓計拿到頂樓,然後綁上一根繩子,再把氣壓計垂到一樓,在繩子上做好記號,把氣壓計拉上來,測量繩子的長度,繩子有多長,大樓就有多高。」

 

 「哈,這傢夥挺滑頭的。不過,他確實是用氣壓計測出大樓的高度,不應該得到零分吧?」
 

「他是答出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不是物理學上的答案,沒辦法表示他可以合格升等到下一個進階的課程啊!」
 拉瑟福第二天把學生找到辦公室,給學生六分鐘的時間,請他就同樣的問題,再作答一次。 拉瑟福特別提醒答案要能顯示物理學的程度。
 一分,兩分,三分,四分,五分鐘過去了,拉瑟福看學生的紙上仍然一片空白,便問:「你是想放棄嗎?」
 「噢!不,拉瑟福校長,我沒有要放棄。這個題目的答案很多,我在想用哪一個來作答比較好, 你跟我講話的同時,我正好想到一個挺合適的答案呢!」
 「對不起,打擾你作答,我會把問話的時間扣除,請繼續。」
 學生聽完,迅速在白紙上寫下答案:把氣壓計拿到頂樓,丟下去,用碼錶計算氣壓計落下的時間, 用 x = 0.5 x a x t^2 的公式, 就可以算出大樓的高度。
 
 拉瑟福轉頭問他的同事,說:「你看怎樣?」
 「我同意給他九十九分。」
 「同學,我看事情就等你同意,便可以圓滿解決。」
 「校長,教授,我接受這個分數。」
 「同學,我很好奇,你說有很多答案,可不可以說幾個來聽聽?」
 「答案太多了,」
 
 學生說:「你可以在晴天時,把氣壓計放在地上,看它的影子有多長,再量出氣壓計有多高,然後去量大樓的影子長度,同比例就算出大樓的高度。」
 

「還有一種非常基本的方法,你帶著氣壓計爬樓梯,一邊爬一邊用氣壓計做標記,最後走到頂樓,你做了幾個標記,大樓就是幾個氣壓計的高度。」
 

「還有複雜的辦法,你可以把氣壓計綁在一根繩子的末端,把它像鐘擺一樣擺動透過重力在樓頂和樓底的差別,來計算大樓的高度。或者把氣壓計垂到即將落地的位置,一樣像鐘擺來擺動它,再根據『徑動』的時間長短來計算大樓的高度。」

 「好孩子,這才像上過皇家學院物理課的學生。」
 「當然,方法是很多,或許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氣壓計帶到地下室找管理員,跟他說:先生,這是一根很棒的氣壓計,價錢不便宜,如果你告訴我大樓有多高,我就把這個氣壓計送給你。」

 

 「我問你,你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傳統的標準答案嗎?」
 「我當然知道,校長。」 學生說:「我不是沒事愛搗蛋,我是對老師限定我的『思考』感到厭煩!」
 
 拉瑟福遇到的學生名叫尼爾斯 波爾﹝ Niels Bohr ﹞,是丹麥人,他後來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在1922年得到諾貝爾獎。
 

問題不在答案是什麼?而在思考能不能展開四方。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不給他詢問解惑的機會,那他得到的不是「教育」只是「教訓」。

混合式學習未來將倚重網路

記者陳運璞舊金山報導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July 20, 2011

 

聯邦教育部為提高全美中小學生的學業成績,特別成立「鄰里聯盟中心」,鼓勵非營利社區組織與宗教團體跟學校合作,幫助學生學習,尤其是幫助低學力學校的學生,並擴大社區組織與宗教團體對學校的捐款。

教育部資深顧問羅賓斯(Michael Robbins19日在舊金山演講時指出,教育部「鄰里聯盟中心」是跟白宮合作,推出行動方案提高學生出勤率、改善學生行為、提升學生成績。希望每所學校都能指定一位熟悉社區人士,負責跟宗教團體與非營利組織聯繫,協助學校募款,並找尋義工幫助學校處理雜務。

教育部也在規畫「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藉助網路科技進行數位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很需要社區組織協助,讓學生在家中、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網路社群,隨時隨地都能夠學習。

羅賓斯指出,教育部將在今年8月公布「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與評估,盼望能夠獲得社區組織的大力支持。

羅賓斯舉例說,有一個社區組織成立「大哥大姊義務老師團」,「兄姊」每天都要對自己輔導的學生提出三個問題:「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些什麼?」

「你今天的家庭作業是什麼?」

「你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

他們並不完全依賴學生回答這些問題,跟學生的老師們都以電子郵件聯繫,因此這些「兄姊」知道自己輔導的學生有哪些功課要作、有哪些地方不懂,甚至數學老師還會透過電子郵件告訴學生在社區組織裡的「兄姊」,這名學生乘法不熟悉,電子郵件裡附帶一個連結,直接連到一堆乘法的題目。

教育專家們認為,「混合式學習」將可助學生認真學習,幫助他們找出未來的可能職業,知道如何規畫未來,也更知道自己需要學些什麼。

羅賓斯建議有興趣的家長與教師上網站www.goorulearning.com深入了解如何利用21世紀的科技幫助學生學習。

 

北市國中活化教學 培養思考和閱讀能力

更新日期:2011/09/07 13:27 張益勤

配合12年國教,臺北市教育局提出國中活化教學,要求教師除了教育學生知識,也要培養思考能力,並且以多元評量,協助學生學習。

配合12年國教,臺北市教育局提出活化教學,將建立教師專業社群,打破考試領導教學的傳統。教育局長丁亞雯表示,活化教學的核心是鼓勵老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除了要求學生吸收知識,也培養學生透過閱讀,以及老師上課的提問,強化思考能力。

丁亞雯建議國中老師,活化教學後的多元評量,應該打破過去的分數思維,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力水準,知道自己應該精進的能力和未來學習方向。

教育局表示,教師活化教學的績效不會列入考績,但是會以「公假自費」或是「公假公費」,提供教師到世界各國取經,獎勵教師精進自我教學能力。

(2011-09-07 13:11:15 張益勤)

12年國教試辦先行北市七年級採活化課程新評量

更新日期:2011/09/07 14:25

因應12年國教上路,台北市「試辦先行」,北市教育局今天(7號)公布「提升國中教學與評量的三年實施計畫」,北市從這個學期開始,針對七年級學生建立新的教學及評量機制,教育局長丁亞雯說,台北市國中教學會從今年開始,針對七年級學生「活化教學」課程,老師課堂上會加強提問互動、鼓勵閱讀,也會避免12年國教特色高中招生,影響教學正常,會組成「高中工作組」,建立國、高中職的對話機制。(林麗玉報導)

12年國教民國103年就要上路,台北市「試辦先行」,針對國中七年級學生,規劃新的國中教學及評量,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說,因應12年國教,現在台北市的國中七年級學生,103年將有75%的比例免試,其餘參加特色高中招生,與過去基測考試領導教學,要改為「活化教學」,教師設計每一堂課程,必須訓練學生獨立的思考,舉大陸為例,老師設計課程會加強課堂提問,例如問為什麼?怎麼做?過去老師要學生做大量的測驗券,準備統一的考試,12年國教上路之後,沒有統一考試,就要活化教學提升學生的思考及閱讀能力。而配合12年國教,教育局也組成了「國中工作組」,分成「規劃推動小組」、「教學精進小組」、及「教學資源小組」,另外因應12年國教特色高中招生,避免特色高中招生影響國中的教學正常化,也會組成「高中工作組」,將特色高中的課程教學,不能本位思考,必須思考國中端的教學現場,要有銜接概念。局長丁亞雯說,教育局未來會鼓勵教師出國考察,鼓勵老師「公假自費」及「公假公費」到國外考察教學方式,教育局會提供資源,協助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