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展 期:2012/10/19 ~ 2013/02/19
陳列室:圖書文獻大樓一樓(每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全年無休)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http://www.npm.gov.tw/zh-tw/visiting/exhibit/exhibit_02.htm?docno=856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10月登場台積電萬名學童免費參觀活動9/17開跑

武丁與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的絕世佳偶。但他們之間的故事,卻在三千年後的二十世紀才為人知曉。

武丁是商朝(約西元前一六〇〇至一〇四六年)第二十三代商王,約生活於西元前一二〇〇年前後。據文獻記載,武丁的叔父盤庚將國都遷至殷(今日河南安陽),後又經小辛、小乙兩代商王,才傳位於武丁。他在位五十九年,思民所苦,禮賢下士,振興了商王朝;後人追諡他為殷高宗,並給予中興之主的歷史評價。史籍中的武丁具有符合儒家思想的聖君形象,但上古時代的故事一向信疑相參,直到考古發掘將商代盛世重現於世。

一九二八年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殷都故地河南安陽小屯及侯家莊一帶,展開大規模考古發掘,商代王陵和宮殿宗廟基址的出土,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位於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的1001大墓,更被推測為武丁陵墓。一九三六年六月又發現一座甲骨坑(編號YH127),出土一萬七千多片龜甲、獸骨,其上刻載大量文字,多是武丁命人卜問祭祀、戰爭,甚至日常生活大小事的卜辭或記事。內容不但可與漢代≪史記•殷本紀≫中的商王世系相對應,也成為認識商王武丁的豐富資料庫。通過這些甲骨文,得見武丁所在社會的宗教、政治、生活及世界觀;也認識到武丁在商代巫覡世界中如何作為「群巫之長」。這些甲骨文使殷商成為中國信史的開端,其所展現成熟的文字系統,更見證了漢字的淵遠流長。

婦好是商王武丁諸后之一,未見於史書記載,但記錄婦好事跡的甲骨,在清末已有所聞。甲骨文中,婦好既生養子女,主持祭祀,且能征善戰。一九七六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殷墟小屯宮殿基址區內,發現了這位傳奇女子未經盜擾的墓葬。墓內豐富的隨葬品,具體呈現婦好的權勢、地位、人際關係和時代風貌。大量造型獨具的骨、玉及青銅器,皆成為定義武丁時代科技、工藝與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

此次展覽匯聚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的殷墟文物菁華,以及河南博物院的珍貴銅器典藏。並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與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慨借二件珍貴甲骨。在甲骨文字的引導下,本展通過五個單元娓娓敘述武丁與婦好的故事、殷商盛世的壯闊,並展現漢字富沛的生命力!

黃榮燦特展

展期:101年9月1日(六)-101年10月28日(日)
地點: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地下1樓特展室
展覽簡介:
自黃榮燦先生過世60多年來,有關黃榮燦先生發表過文章的報刊書籍陸續被後世發現。在此次特展中,將介紹80張珍貴的歷史圖片。雖然數量不多,可是卻足以勾勒出黃榮燦的創作軌跡,預期此次展覽,可以激起討論黃榮燦的漣漪。
另外本次展覽不僅展出黃榮燦成名的抗戰木刻、散佚的藝文作品,此外並展出與他同期藝術同儕之作品。以珍貴的圖片、文獻史料、藝術創作、紀錄影片呈現塵封已久的歷史圖像,期望喚起久遭大眾遺忘的過去,並促進族群融合,弭平歷史傷口。展覽內容分為四個面向:
一、黃榮燦先生之家庭背景;
二、黃榮燦先生在抗戰期間的成長與創作背景;
三、黃榮燦先生在臺之生活狀況;
四、版畫《恐怖的檢查》之關鍵背景;
五、黃榮燦先生被捕受審,死刑定讞,遭到處決之歷史公案。
本次展覽採用流動展的概念呈現,流動展是抗戰時期左派藝術家最直接鼓動民眾的宣傳手法,流動展之展品非常輕便,可隨時用牛皮紙和油墨,將版畫印出來,再固定在簡單的展板上直接展出。而在抗戰時期的左派藝術家則經常到前線各地或光復鄉鎮展出自己的作品;在抗戰結束後,藝術家則帶著幾個皮箱的木刻從成都重慶展到十里洋場上海。流動展之藝術家透過流動展直接與觀眾互動,將藝術家心中的理想畫面或意念表達出來,是一種相當特別的展示方式。
本特展以仿黃榮燦當年的展出方式,重新呈現在觀眾眼前,以復古、簡單的氛圍呈現其藝術創作,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賞氛圍。歡迎民眾參觀。

http://228.taipei.gov.tw/ct.asp?xItem=28527281&ctNode=38976&mp=11900A

心中的小星星_啟示篇

心中的小星星_給老師看

心中的小星星_如何教育孩子

 

 

祭拜太陽神 倫敦奧運聖火點燃

報導日期:2012.5.10。
報導媒體:台灣電視台 晚間新聞。

8000火炬手傳遞 5月18日抵英國

倫敦奧運腳步近了.奧運聖火十號傍晚在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舉行點燃儀式,聖火傳遞活動宣告正式起跑.聖火預訂 5 月 18 日抵達主辦國英國,為期 70 天的傳遞活動,將有 8000 名火炬手參加,7 月 27 日,聖火將抵達倫敦奧運開幕式主會場.

聖火採集儀式秉持奧運傳統,首席女祭司在希臘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先向阿波羅太陽神祈禱祭拜後,再用凹面鏡聚焦太陽光採集聖火. 接著男女祭司以傳統舞蹈接力表演,宣告聖火點燃,最後再由女祭司點燃聖火火炬,轉交第一棒火炬手,希臘游泳世界冠軍斯帕羅斯,倫敦奧運的聖火傳遞活動從這裡起跑 聖火要傳遞 70 天,預定 5 月 18 號到達英國,總共會有 8000 名火炬手參加.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也是其中一員. 7 月 27 日,聖火會來到倫敦奧運會開幕會場。

到時候,希臘舉重運動員皮·迪馬斯和點燃北京奧運主火炬的李寧負責最後兩棒。
為2012年倫敦奧運揭開序幕.

 

百變古城,驚嘆世界_倫敦

臺灣建築師游邑 打造倫敦奧運場館

 於 2011-01-25 上傳

倫敦奧運明年將登場,主場館預計今年五月完工。主場館設計團隊裡,有位台灣人參與場館設計暨都市更新計畫,他就是出身宜蘭的台灣建築師游邑。四十二歲的游邑,陸續參與二○­一○年南非世足賽、倫敦奧運場館規劃等國際型設計,從當年的放牛班學生,變身為國際認同的建築師。
以亞洲人的身分參與了倫敦奧運主場館設計,游邑說:「學到他們如何整合動輒百人專家,一起規劃操作,是我最大的收穫。」游邑不僅擔任了英國知名的HOK建築師事務所倫敦奧­運場館建築師,現在則是倫敦「四方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國際部執行長,去年五月返台成立台灣據點,負責整合開發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業務。

 

 

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約翰.貝德爾 2012/07/27毫無疑問的,大學會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身為一個剛剛從高中畢業的新鮮人,入學時你可能會感到有點困惑擔憂,對於這個世界與世人的看法也可能很天真。但是我們都知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這世界變得更為複雜多樣,全球化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

【前言】這本書將會為你的種種問題提供解答,幫你在大學中達到真正而歷久不衰的成就。我在本書中所蒐集到的金玉良言,來自於全美許多最棒大學的教務長們(還把各個常春藤名校都湊齊了),也提供了我個人在觀察後的經驗談,為的就是讓你能享受到你希望擁有,並且也值得擁有的成就。

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毫無疑問的,大學會改變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身為一個剛剛從高中畢業的新鮮人,入學時你可能會感到有點困惑擔憂,對於這個世界與世人的看法也可能很天真。但是我們都知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這世界變得更為複雜多樣,全球化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

二OO八年的金融風暴,就是全球唇齒相依的最佳例證,如我們所見,當年的國際金融、信貸與保險等諸多問題,對全世界的經濟體系都造成了影響。隨著不同國家移民的入住,美國文化也每天都變得更豐富。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所成就,理應一肩承擔「了解世界各國文化」的挑戰。這就是我們要在第八個忠告裡面談的主題。

全球各國唇齒相依的挑戰,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問題。過去幾千年來,國際貿易的活動一直存在,人們穿越各國邊境、移民、出國遊玩、留學,透過這些經驗發現新文化與政經體制帶來的新挑戰。然而,國際之間互相依賴與互動的密切程度,如今來到了前所未見的境地,每個人的行為對於其他人都有深遠的影響。

最顯而易見的負面範例,就是發生在二OO一年的九一一事件,當時一群阿拉伯人開著飛機撞上雙子星摩天大樓,來自世界各地幾十個國家的數千個人因而罹難。這件事很可怕,但在此也很切題:因為在這國際商業活動與互動頻繁的全球化時代裡,那些恐怖份子選擇攻擊的正是世界貿易中心這棟大樓。

當世界各國如唇齒相依,而文化競爭力變得更為重要之際,各大學也正在改變中,因為它們必須把國際與族裔的複雜性融入校園中。大學學生由各色人種構成,女性更快速取代男性,成為校園裡的主要人口。在法律規定的督促之下,各大學都採取明確的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多樣性。那些能成功做到這一點的學校所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是一場刺激、具有教育性與挑戰性的文化盛宴。

從這些歷史證據、人口數據與全球現況看來,你的大學教育能否成功,端視你有沒有辦法從中了解「他者」——那些你不認識,看起來跟你不像,同時也可能不跟你一起住的人。我喜歡「他者」一詞,因為它同時囊括了那些課堂上坐在教室另一頭,或者是住在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因此,第八個忠告才會同時包含了兩個議題:了解並體認校園裡的多樣性,以及讓學生到世界的其他角落去了解(或誤解)異國文化。

你是否能夠輕易地通過這些情感上與知識上的挑戰,端視你本身的條件與過去你曾有哪些體驗。如果你家有錢,你也許已經出過國了,或說你過去居住的,本來就是一個各種族混居的地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你通過挑戰的難度就比較高。但是就算你有機會體驗多樣性,你也不一定能夠容忍、尊重,並且諒解異國文化。就算你周遊各國,深入了解任何每個新環境,你也不一定辦得到。

你可能只是跟著家人在一個地方待幾天;如果你待在海外,或者到外國大學去當交換學生,你也可能只跟其他美國學生同住或者交往,而且你待的有可能是一個英語系的國家。你也許喜歡異國的生活體驗,但有可能是因為你居住在一個能保護你的圈圈裡。

同樣的,你的校園裡可能有各種各樣族裔的學生,他們有各自不同的信仰與觀點,但如果你不積極與他們來往,你也可能只是突然增加了對於其他人的偏見,或把他們誇大而已。如果你不能用更開放與體諒的方式,與他們直接對話,你也許就這樣失去了合作與互相尊敬的機會。所以,光有多樣性的環境,或者到國外去住是不夠的,你必須要與「他者」有所關聯。

這在大學校園裡總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常可以看到類似「菲律賓學生會」、「韓裔美國學生會」,以及「黑人學生會」等族裔團體。就另一方面而言,如果你是團體成員,也許就會被隔絕在裡面,比較不可能與其他團體進行對話。就另一方面而言,大學時代是讓學生們形塑自我認同的關鍵時刻(特別是族裔認同),而參加那些團體,對於促成這項重要發展是有幫助的。

向外探索意味著,你必須在另外一個團體,認識新的一群人,這並非易事。我自己從大一那一年就開始這種探索。手裡拿著午餐餐盤的我,每天跟一群黑人女學生一起坐在大學食堂裡。我問的問題很直率,但難免帶著一點傻氣:妳們這個小圈圈為什麼要自己坐在一起?讓我感到納悶不已的是,為什麼她們就好像生活在跟我毫不相關的另一個世界裡?她們的回答很優雅,但也很直率。她們說,這種隔絕的生活是基於現實的理由,而不是出於她們隨意的想像或刻意自制。她們的生活與興趣,與我有如南轅北轍,以致我可能不了解她們。接著我跟她們又繼續聊一些相關的話題,我還問其中一人,對於她手上那本《烏木色》(Ebony)雜誌中的黑人形象有何看法。

那一番談話可以說是一個我尚未能完全體會,而且也並未深入追問許多問題的開端。她們的話我並沒完全聽懂,而且當年也還沒有可以讓我聽懂那些話的思想架構或者教育背景。我想,我的企圖心值得讚賞,但是並不恰當。所以我對三十年前那一席話的生動記憶,始終混雜著一絲後悔,我遺憾自己不能把握機會,也不希望你們重蹈我的覆轍。

如今,我知道當初自己在談話中所體會到的,包括困惑、造作、不安與不舒服等種種情緒,其實都是自然而無法避免的。當我已經離開了那個令自己感到安心的小圈圈,我的心怎能安定下來?身為學生,必然會對自己的無知感到不安,但也要保持開闊的心胸,如此一來才能找到學習的驅動力,而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的困難挑戰——特別是當你那麼年輕的時候。

不管是否困難,面對這個挑戰都是一件值得的事,而且在如今這麼多元化,各種元素都交融在一起的世界中,這不但有其必要,也是你能讓大學生活過得豐富而成功的不二法門。所以,你該怎麼做?接下來,我主張你該做三件事,而且每一件都不簡單:促進自覺、找機會教育自己,還有開啟對話。

拓展你的視野

許多能夠進入名校就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所以能積極地思考有關自我認同、偏見,與文化誤解等問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已經面對這些問題了。這些大學生可能是某個少數族裔社群的一份子,所以這些問題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這種自覺,也可能來自於家庭以外的經驗。有可能是一些簡單的經驗,例如在音樂會裡面聽到某種新音樂或是嘗試某種你未曾吃過的食物。但是如果你注意的話,也可以常看到媒體報導的人種或族裔衝突。

這種自覺不但可以,同時也應該強化你的同理心,讓你有能力與其他人溝通,了解他們的經驗,體會其感覺。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但是剛開始時,你只要注意到一個事實就可以:你也許沒有辦法體會別人的感覺,也不知道他們的經歷。一開始你必須了解的是,你的觀點不是唯一的觀點,許多人對這世界的看法與你大不相同。

在黑澤明執導的經典日本電影<羅生門>裡面,我們看到一個帶著妻子穿越森林的武士,途中他們遭到一個盜匪襲擊,武士慘遭殺害。這部電影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黑澤明透過劇中不同角色的觀點來說故事:包括那個盜匪、武士的遺孀、一個柴夫,甚至那個已經死掉的武士(透過靈媒讓他現身)。每個故事跟其他故事都兜不起來,我們拼湊不出清楚的事件真相。每個當事人都說出一個不同的故事,通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電影的結局令人感到困惑,沒有定論。

黑澤明實在是一個洞見深遠的導演。我們通常透過各自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真相都是被我們的經驗、理解力與偏見扭曲的。唯有你了解這個洞見,你才算有了自覺,知道別人眼中的世界跟你是不一樣的。

(本文轉載約翰.貝德爾新書《大學生知道了沒》,陳榮彬譯,大寫出版

全文網址: 接受不一樣,多元世界就是你的老師 – 大學生知道了沒? – 全球書選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98952#ixzz26tX6ArTa
Power By udn.com

獨立特派員248集{一個都不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NxCcC11_A&feature=player_embedded

發佈日期:2012-06-15,發佈者: 

每個國家都有邊緣弱勢家庭,這種家庭的小孩可能流落街頭成為更多社會問題來源。在北歐國家芬蘭的教育政策就一個也不放棄,以色列也有同樣的理念,他們鼓勵散居全球的猶太人­回國,接納不同背景、有懸殊差異的人,從弱智兒童到貧窮弱勢的青少年,用各種方法彌補教育落差,也重視他們曾經受創的心靈,補救教育讓很多沒有希望的人重建自我,以色列珍­惜他們稀少的資源,絕不放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