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出2個柏克萊狀元、哈佛博士兒子

很棒的教養觀念,身為父母都可以由其中得到養兒育女的啟示。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上鼎文化《如何教出2個柏克萊狀元、哈佛博士兒子》】

內容介紹:1.研究顯示:一個好的習慣和人格模式的養成,必須從小開始,一點兒也耽誤不得。本書作者在教養與學習上的經驗分享,非常值得推薦給費心教養的家長們,甚至子女們參考,或可在面臨「愛」與「責」的為難時,獲得心領神會的提醒。2. 藉著作者田維屏和洪東名的故事,重新挑戰了近年已經民粹了的教育哲學。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孩子的各種可能性。也由於作者對於培養孩子人格的堅持,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傳統教育的價值,以及孩子的未來希望。

新書內容搶先看:

教出柏克萊狀元兒子的獨門心法

教育,三歳起

對於孩子的啟蒙教育,我採取「說」與「做」同時並重做法。三歳起,吃飯不可掉飯粒;六歳起,學會站在小板凳上洗碗、開始自行搭配每天要穿的衣服,就這樣一步步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當他們上學的第一天起,便能自行搞定一切瑣事,因此身為媽媽的我,有足夠空餘的時間,可以妝扮優雅,輕輕鬆鬆牽著孩子上學去。

一九八六年台灣一家私人機構邀請先生回台任職,但由於薪資待遇遠不及於美國,因此初時先生不大樂意,但為了讓孩子能夠學習中文,我多次向先生力主返台。幾經討論爭取,終於一家人打包回台落地生根。

返台後,生下老三洪東名(生於東方的中華民國,小名阿名哥)。

婚後,陸續生了三個孩子,三兄弟的命名很容易記憶,都依據我們全家人當時的所在地來決定。例如:老大洪東坡(生於美國東岸的波士頓,小名東東),老二洪東安(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小名安安)。

有人曾經問我:「教育小孩從幾歳開始較適當?」「三歳起」,因為很多生活習慣以及觀念,愈早養成日後管教愈輕鬆。

生活教育愈早愈好

事實上為了讓孩子趁早養成良好習慣,早在孩子三歳起,便要求他們必需將自己喝完的牛奶杯放入水槽裡。平日用餐,從孩子學會坐起,就讓他坐在娃娃椅上,學習自己進食,同時要求飯粒不可掉在桌上,要隨時保持用餐環境的整潔。

我還特地放了紙巾在餐桌旁,以方便孩子隨時使用。

由於在家早早養成習慣,因此當老三上幼稚園,老師說,東名吃一頓飯總要用紙巾擦拭好幾次嘴角,「他是個很愛乾淨的小孩」老師曾多次誇奬。

孩子生活小細節的培養,必需從小做起。否則隨著日漸長成,要想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往往要付出雙倍的力氣與代價,有時候還不見得奏效。

學會走路,就能自行穿衣吃飯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對待小孩會不會太嚴格了一些?其實不然,因為很多的小習慣都是從小養成,讓孩子在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習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從小,我就告訴三個孩子:「一旦長大離開父母,就必需一切靠自己。」但在孩子單飛之前,趁早培養獨立生存能力,卻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就好比航行在大海中的船隻,如果船體構造堅固、油箱中裝滿油,且方向正確,那麼一旦揚帆出海,就不必擔心迷航。

從三歲起,就訓練孩子開始自行洗澡、穿衣。

在他們的房間,有一個五斗櫃,每天都由自己決定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應該如何搭配;從三個孩子從能夠自行坐在椅子上起,就學習自己吃飯,同時要求飯粒不可以掉在地上。

老二每天騎四十分鐘單車上學

三兄弟在台讀書期間,學校都有提供校車,一學期需繳費九千元,他們覺得太貴,寧願放棄而自行搭車。老大搭公車上學,一個月僅需花費三百元,整個學期下來也不過才一千二百元;老三則需每天轉兩趟車才能到校,因此每天需起個大早才能如期到校。

至於老二國中畢業後,經推甄進入新竹市成德高中,它距離家裡有一段距離,當時老二有意每天騎四十分鐘腳踏車上學,由於路途遙遠,遇上刮風下雨將增加上學之路的辛苦與疲累。

往後三年的高中之路究竟如何走下去?我決定讓老二自行決定。

我告訴老二:「如果你決定唸成德高中,就必需自己想辦法,媽媽不會載你去。」他想清楚後,往後三年不論刮風下雨,每天均自行騎四十分鐘的腳踏車上學,從未間斷。

而我,也從未因為下雨或天候不佳而送他上學。我的想法是,當孩子做出決定,不論過程中遭遇什麼困難,都必需由自己負責搞定。

六歳起,站在小板凳上洗碗

東名六歳的時候,對於媽媽飯後的洗碗工作感到十分好奇而躍躍一試,由於身材不夠高,因此我讓他站在小板凳上,教他如何洗碗。我告訴他,第一遍先沖水、第二遍使用沙拉脫清洗油污,然後再用清水澈底洗淨。嘗試數次後,六歳的東名洗起碗來有模有樣,此後他便學會了清洗自己的碗筷。

當孩子對做家事感興趣的時候,為人父母不要輕易以任何理由或藉口來拒絕他,反而要以積極的態度讓孩子一起共同參與,讓他能夠從「幫媽媽做家事」的成就感中培養主動參與家事的興趣。

或許,有的父母認為,根本不必「勞煩」孩子做家事,其實不然。因為做家事只是個起步,它可以讓孩子在參與家事中,逐漸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進而擴展到群體中的互助合作精神。如果在家裡凡事由家長代勞,那麼這些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小公主,一旦出門在外,身旁少了「老媽子」伺候,勢必與團體生活顯得格格不入而難以適應。

自行搭配衣服

小孩的學習能力極強,而且多數從模仿大人的行為中展開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好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藉此教會他許多「技巧」,例如穿衣、鞋、襪等。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反正還小」,便由媽媽自行搞定一切,反而因此剥奪了他應有的學習成長機會。

我很早就為三兄弟各自準備一個五斗櫃,從六歳起便讓他學習自己搭配、穿衣服,因此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所有的隨身瑣碎小事均能一手搞定。若非提早學習進入狀況,孩子的初上學日,通常也是媽媽最忙碌的日子。

時下很多小孩穿著打扮顯得既時髦又新潮,不過大多是父母精心打扮的傑作。其實從小讓孩子「自主性」地選擇搭配自己的服飾,父母再從旁指導,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審美觀,而且有助於幫助孩子學習自己做出決定。

規矩,從小開始

從小規矩養成十分重要。老大東坡小時候八點鐘便關燈入睡,日子過得規律且正常。有一回家中有長輩前來作客,將老大抱出玩耍,因此打亂了孩子的正常作息。到了第二天該入睡的時間,只見東坡坐在床上張大了眼四處張望,期待著再次能夠外出遊玩………,往後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才將作息調整回來。

我們很喜歡接待孩子的小朋友們到家裡玩,當然三兄弟也常到別人家作客。透過這種頻繁的往來互動,對於訓練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並且融入到團體生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美國的時候,一有機會便帶著兒子出門見世面,以訓練孩子的膽量,同時要求孩子主動和叔叔、阿姨打招呼~Hi!因此孩子很小就不怕生,願意主動接觸人群。

當孩子到別人家作客時,總再三叮嚀一定要注重基本禮節。主人給予的食物,不論好吃或不愛吃,都一定要吃完,這是禮貌。

好習慣,從小培養起

在美國期間,時常帶著當時才二~三歳的老大到朋友家作客。當朋友拿餅乾給老大,他會一手拿餅干、另一隻手則做為「人肉托盤」,以防止碎屑掉落,弄髒了主人的地毯。

同時要求孩子和大人一起吃飯時,只要大人沒有動筷,則絕對不可以先動筷子。和大家一起同桌用餐時,所有的食物要和共同分享,不可以多吃自己愛吃的。例如:孩子愛吃的鳳棃蝦球,即使令人垂涎三尺,但也必需第二輪有剩時才可以多吃,絕對不容逾矩。寧可回到家中煮一大盤讓孩子獨享,但出門在外一定要謹守規矩,這是原則。

如果平日便教導孩子行為舉止合宜,懂禮貌,那麼當他出門在外時自然容易被歡迎、被接受,而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也絕對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發表迴響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