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防治

流行性感冒

Q:何謂流行性感冒? A:流行性感冒是由於鼻腔、口腔、咽頭、喉頭等上呼吸道黏膜,受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感染,所引起的發炎反應的疾病。流行性感冒的症狀    與普通感冒相似,但病患卻會出現較嚴重的全身性反應,包括發高燒、全身痠痛、疲倦等。 Q:流行性感冒的致病微生物為何? A:主要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其種類可區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病人的症狀最為嚴重,也常會造成大  規模的流行。 Q:流行性感冒的傳染途徑為何? A:飛沫及接觸傳染。病患咳嗽或是打噴嚏時,就能將流行性感冒病毒散播到3公尺以外的區域,而周圍的人如果吸入含有少量流行性感冒病毒  的空氣,就可能得到流行性感冒。 Q:流行性感冒有哪些症狀? A: ★ 發病早期(大約持續 1~3天)         會出現明顯的全身性症狀,包括發冷、寒顫、疲倦、全身無力、食慾不佳、嗜睡、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以及發高燒的現象。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症狀是發高燒,可能達39~40℃。兒童較可能出現體溫超過39℃的高燒。        老年人發燒的體溫通常較低,甚至不會出現發燒的情形。發燒的型式以連續性發燒最為常見,如果沒有使用任何退燒方法降低體溫,通常不會自行下降到正常的體溫範圍內。發燒的期間通常持續3~5天,但是可能延長到7天。 ★ 發病中期(持續 2~5天)        全身性症狀開始緩解,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最明顯的症狀。鼻炎的症狀: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炎的症狀:喉嚨痛。喉炎的症狀:聲音沙啞。氣管炎的症狀:咳嗽。 ★ 發病後期(持續二星期或以上的時間)         依然會有咳嗽以及倦怠的情形,這些不適感通常會在一、兩週內痊癒,但如果沒有做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細菌性支氣管炎、中耳炎、鼻竇炎、肺炎、腦炎以及心包膜炎等,不得不謹慎。 Q:若不幸得了流行性感冒,有哪些注意事項? A: *發燒的情形如果超過一週或是復發,就可能不是流行性感冒的自然病程,而是流行性感冒已經產生了併發症,一定要再去醫院求診,接受檢  查與治療。 *流行性感冒,以學齡兒童最容易得到,其次是老年人。 *流行性感冒可能會引起死亡,下列這些人尤其要特別注意: 1.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死亡病例的80%~90%。 2.罹患糖尿病、心肺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慢性病的病患。 3.免疫功能不全的病患,如癌症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 *最常引起病患死亡的病因:續發性細菌感染症,特別是肺炎。 Q:若不幸得了流行性感冒,要怎麼做才能趕快好起來? A: ☆ 不要吝嗇睡眠時間,多休息,才能與疾病對抗。 ☆ 避免吃油炸、燙、辣等刺激性食物。 ☆ 注意乾燥與刺激的空氣,避免二手菸或灰塵多的場所。 ☆ 多喝水。 ☆ 少喝含糖或咖啡因的飲料。 ☆ 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 多吃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或是來杯蔬果汁也不錯。 Q: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將流行性感冒傳染給他人? A: …

閱讀頁數 »

腸病毒

一、疾病概述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的,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 1.泡疹性咽峽炎:          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          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          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             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二、致病因子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三、流行趨勢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目前藉由多元化之監測系統,如「定點醫師監測系統」、「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及「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系統」等,充分掌握腸病毒流行趨勢。 四、潛伏期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五、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六、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七、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2.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1)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 (2)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 (3)以泡製5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

閱讀頁數 »

登革熱

一.疾病概述 登革熱又叫典型登革熱或原發性登革熱,係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的急性病毒性熱疾,而以高熱、頭部、肌肉、骨頭、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發疹為主要症狀。 二.致病原 由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它們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 三. 傳染方式 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吮而受到感染,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間,病人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病媒蚊經叮咬病毒血症期的病患8~12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 四.預防措施 做好孳生源清除工作,以及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高感染地區宜穿著長袖衣服與長褲、以及在裸露部位噴防蚊液。 在社區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監測病媒蚊密度及明瞭該社區的孳生源所在,以利孳生源清除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

閱讀頁數 »

水痘

                                                                                                              …

閱讀頁數 »

結核病

一、   結核病傳播方式:         結核病主要是因吸入了由結核病人咳嗽、唱歌或大笑時傳播出來,漂浮在空氣中含有結核菌的飛沫,而感染的傳染病。最常見的傳染對象是同住或親近的密切接觸者。 二、   潛伏性結核感染:         一般人當暴露結核菌,有30%機會會引起潛伏性結核感染。這表示體內有休眠中的結核菌,但這些結核菌會被免疫力限制住並未發病,而受感染還沒發病的人是不會傳染給別人的。經結核菌素皮膚測驗呈現陽性反應者,即是潛伏性結核感染。 三、   結核病發病:         潛伏性結核感染後,一生中約有10%的機會會發病,其中5%發生於感染後的頭兩年內。若感染者的免疫力較差,例如未滿13歲的孩童、或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而造成長期免疫力低下,則發病的機會更高。早期發病的症狀可能不明顯,常見有咳嗽(特別是二至三週以上)、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倦怠、夜間盜汗、胸痛等症狀。一般結核病的檢查包括胸部X光及驗痰。 四、   結核病的治療:         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只要規則服藥兩週後即不會傳染他人,且個案只要配戴口罩,降低傳染力,即可正常生活、上課或工作。持續規則服藥六個月到九個月,絕大部分的結核病病人都能痊癒。 五、   衛生單位如何處理:         當校園有結核病個案被通報且確診後,衛生單位會依照標準作業流程,進行個案照護管理、勘查學校環境、疫情調查(根據師生受暴露及風險程度列出接觸者名單),接著為接觸者執行胸部X光,確定是否仍有未治療的傳染性病人,並且針對高發病風險的接觸者進行結核菌素皮膚測驗,提供結核菌感染者潛伏感染治療,以避免日後發病。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      

閱讀頁數 »

愛滋病

 問:什麼是HIV? 答:HIV即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俗稱愛滋病毒。 問:什麼是「AIDS」? 答:「AIDS」即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俗稱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所致的疾病。它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感染到愛滋病毒就有愛滋病嗎? 答:不是的。感染到愛滋病毒者,通常不會馬上發病。在感染初期,超過50﹪的感染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而後這些症狀消失,進入無症  狀的隱性期,此時,被感染者稱為愛滋病帶原者。這些愛滋病帶原者,約在5至10年後發病,發病後才稱為愛滋病患者。 問:愛滋病帶原者和一般人看起來有什麼不一樣嗎? 答:愛滋病帶原者和一般人看起來一樣,沒有分別。  問:怎樣會感染到愛滋病毒? 答: 1.性行為傳染:與愛滋病帶原者進行口腔、陰道、肛門等方式之性交。 2.血液傳染: (1)輸入或接觸被愛滋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劑。 (2)與愛滋病毒感染者共用針頭或針筒。 (3)接受愛滋病毒感染者的器官移植。 3.母子垂直傳染:由感染愛滋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或授乳時傳染給嬰兒。 問: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愛滋病毒? 答:是否感染愛滋病毒,需要靠驗血才可得知。感染到愛滋病毒,至少要經過6至12週的空窗期,才會在血液中產生抗體,此時藉由抽血檢驗抗 體的方式即可驗出是否感染愛滋病毒。 問:感染愛滋病毒會有那些症狀? 答:感染愛滋病毒的初期,超過50﹪的感染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而後這些症狀消失進入無症狀的隱性期。感染愛滋病毒者,約在5至10   年後發病,發病時以不明原因的發燒、咳嗽、喘氣、口腔感染念珠菌、腹瀉體重減輕等症狀呈現。  問:愛滋病是否有治療的方法? 答:目前的藥物可增加罹病後的存活率,但仍無法治癒。 問:如何避免感染到愛滋病毒? 答: 1.要有忠實可靠的性伴侶並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免性交易及性服務之消費。 2.不要與他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用具,例如剃刀、刮鬍刀、牙刷或任何尖銳器械、穿刺工具。 3.用拋棄式針頭、針筒。 4.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或器官移植。 5.染上性病後立刻就醫。 6.當你(妳)的性伴侶無法提供安全的性行為,又不願意做好愛滋病防範措施時,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關係。 問:如何正確的使用保險套﹖ 答: 1.在性器尚未接觸,而陰莖豎起時,就應立即套上保險套。 2.將保險套緣捲到陰莖根部始能插入對方。若是保險套尖端沒有儲囊,則保險套尖端應留空隙,以儲存精液。  3.性交後陰莖拔出時,應在陰莖尚未鬆弛時抓住保險套邊緣,要留意不可漏出半滴精液。 4.若是保險套撕破,則應立即使用沙精劑。 5.保險套只能使用一次,不可重複使用,即在雙次射精時亦然。作性交時常有不能預期的事情發生,因此要多準備一些保險套以防萬一。丟棄    時應妥善處置,避免任何人(如年幼兒童)再使用或玩耍。 6.通常男女間正常性交時,保險套撕裂情形極罕見,若需使用潤滑劑,不要使用石油、植物性或動物性油脂製劑,因這些油脂類可能使橡膠變   質。為了要避免保險套撕裂,可使用水或水性潤滑劑。 7.保險套應放置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日光的直接照射;保險套應小心操作,尤其指甲長時應格外留意。不可長時間放在皮夾內或高熱的   地方,以免使乳膠變質。 問:什麼是「藥癮愛滋減害計畫」? 答:所謂「藥癮愛滋減害計畫」,是藉由專業醫療及公共衛生措施的積極介入,幫助藥癮者遠離毒品及愛滋病毒的威脅,回歸正常生活,重拾       健康人生。其措施如下: 1.提供藥癮者衛教諮商與愛滋病毒篩檢,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防止傳染他人。 2.提供清潔針具,避免藥癮者因為與人共用針具、稀釋液、稀釋容器等危險行為,而感染B、C型肝炎及愛滋病毒。 3.辦理替代療法,運用口服低危害的美沙冬(Methadone)藥品,取代高危險的靜脈注射毒品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 …

閱讀頁數 »

茲卡病毒

Q: 什麼是茲卡病毒? A: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黃病毒科,黃熱病毒屬)的一種,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彌猴體內分離出來,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茲卡病毒 主要 經由斑蚊傳播。 Q: 茲卡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A: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有以下幾種: 1.病媒蚊傳染: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感染者在發病第1天至發病後11天,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此時如 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 經過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這一個人就會感染茲卡病毒。 在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2.性行為傳染:男性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 3.母嬰垂直傳染: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4.輸血傳染:由於約有75%-80%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予他人,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 Q: 感染茲卡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A:典型的症狀是發燒(通常是微燒)、紅疹、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結膜炎等,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食慾不振、腹痛及噁心等。法屬玻里尼西亞 等流行地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併發症,且巴西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Q: 茲卡病毒感染要怎麼治療? A:目前感染茲卡病毒並無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建議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可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 解熱劑解除部分不適感,使用抗組織 胺解除病患因為丘疹而造成的搔癢,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會自行痊癒,但如需退燒,請勿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任何非類固醇消炎劑 (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 NSAIDs)。 Q: 感染到茲卡病毒後,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 A:確定病例的防疫有以下措施: 1. 防蚊隔離:病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11天,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之前,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住處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離開蚊帳時應使用防蚊液。 2. 安全性行為: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至少6個月,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3. 延後懷孕:女性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4. 暫緩捐血:痊癒無症狀後28日或血液病毒核酸檢驗陰性,才可再捐血。 5. 胎兒追蹤檢查:懷孕婦女應告知醫師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並每4週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 Q: 哪裡有茲卡病毒疫苗接種服務? A:茲卡病毒目前無疫苗可預防。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閱讀頁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