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評量 90531蕭O

在第一張圖中,可以看左邊孩童拿到了無懈可擊的一百分,他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獎賞,右邊孩童則是拿到了不怎麼漂亮的五十五分,這實在過於難看,他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第二張圖中,兩人的分數改變了,獎懲亦然,左童因沒有獲得完美的一百分而挨了巴掌,幼童雖只成長了六分僥倖及格,卻換來了鼓勵。

在我的學習旅途中,不乏聽到「第二名還是輸家」、「不完美就是敗類」和「你不夠努力」這種話,不過大多數都是從身邊的長輩對他們自己的小孩所說的。我在一開始不解的是:為何人人都要最好?我和父母一直不太在乎我的學業表現,直到五年級時才開始上補習班,因此體會不到來自同學的壓力和輕視。

進入補習班後,認識到了其他同學的家長,才發現自己的安逸,因為在他人家中,成績不好是真的會被棍棒伺候的,我這才放點心思在我的課業上。上了國中後,我開始對要求成績這件事情思考: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成長,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如今家長卻把分數拿來分辨小孩的「品質」優劣,而打罵則是「催化劑」,來給他們上更多的課、讀更多的書並無不是,但以最完美來要求「人類」?這是錯誤的。

所有人,包含小孩自身也希望自己的成績可以成長,但是也不能期待十全十美,如果能夠像圖中右童的家長,在要求的同時給予其失敗的空間,既可以有效吸收知識,也可以督促自己,豈不美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