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世界各地傳統習俗裡重要的一環,例如:臺灣的清明節、臺灣原住民賽夏族的矮靈祭、日本的盂蘭盆節、墨西哥的亡靈節等。這些都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重及感謝。但在臺灣「祭祖」不是只有在清明節才會做。
從小,我就看著阿嬤為了拜拜忙東忙西,先是清明,再來端午,接著中元,以及九九重陽,最後是過年,中間還不忘其他大大小小的節日,好像拜拜都拜不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節慶呢?因為人們總是需要一個心靈可以寄託的地方,再加上古人覺得拜拜可以消災解厄、發揮孝道、緬懷祖先,就這樣代代流傳下來。
小時候的我是個好奇寶寶,像個跟屁蟲一樣,看著阿嬤在忙些什麼,而阿嬤就會跟我說一些關於拜拜的事。阿嬤總會在一大早就開始準備豐盛的祭品,這是因為古時候的生活沒這麼富裕,每天都有大魚大肉可以吃,所以小孩都會特別期待節日的到來。但現在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每天都有機會吃到肉,飲食也講求清淡,這麼豐盛的祭品,好像成了一種浪費。
小時候的我也很羨慕可以拿香拜拜的大人們,覺得這個動作很酷。阿嬤總在拿香時喃喃低語,聽起來像一大串咒語。香的煙霧裊裊升起,這些祈願的語隨著煙霧越飄越高,傳達給天上的祖先,請求祂們保佑我們平安。我也很喜歡研究金紙,因為上面都有不同的圖案,這些圖案代表要燒給不同的神明,當作祂們保佑我們的謝禮。但近來的環保意識抬頭,都倡導「不燒金,不燒香」,心意最重要。所以我們家從拿三支香改拿一支香,金紙除了拜天公和土地公外,統一燒一種金紙就好。
現在社會的觀念正在改變這些傳統習俗,雖然是為了地球環境好,但我不希望因為這樣,就讓流傳已久的習俗斷在我們這個世代,畢竟這是我們的文化特色,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